【雏鹰学者】黄德青:不浪费每一分钟
作为入选beat365网页版中文官网“雏鹰计划”的优秀青年教师,他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求学履历?他为何放弃了国外的良好条件选择了回国任教?他有着什么样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同学尊敬有加?
与黄老师见面前,记者想象着黄老师可能是一位不苟言笑,满脸沧桑的中年学者;而初见黄老师时,他正在十分认真地阅读着国外文献。采访刚开始,黄老师就给记者开了一个玩笑,他说为了此次的采访,自己特意穿上了多年的破旧西服,这把记者逗得不禁哈哈大笑。而整个采访过程中,黄老师言行幽默风趣、亲切近人、宛然找不到一点系主任的架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l 漫漫求学路、乐观相伴
黄老师是基础数学出身,成绩优异的他在国内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只身一人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工学博士。在常人看起来异常困难的学科跨越问题,却没成黄老师学术路上的阻碍,而黄老师所付出的努力也远远超越了一般人。当问及跨学科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黄老师的态度是十分乐观的。他微笑地讲道,跨学科确实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刚开始时可能有些最简单的概念都不了解,这时自己只有硬着头皮从头去学。虽然从数学领域到控制领域确实有不少的困难,但是,扎实的数学基础以及更加宽阔的知识领域也为他提供了不少优势。
l 心系家乡、毅然回国
黄老师曾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外为其提供众多更为优越的条件,然而他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回国任教。
在谈及回国以及选择加入本校的原因时,黄老师表示自己曾在国外漂流数十载,而回国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亲人,源于对家庭的责任。家人默默的理解和支持是自己漫长求学路上的最大精神支柱。他表示由于自己是四川人,所以成都的高校是第一选择。而交大的电气和控制是最强的。在与学校的联系过程中,学院领导表示十分欢迎自己的加入,所以最终选择加入了西南交大。
l 独有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之道
黄老师身为系主任,兼有繁忙的行政工作以及学术研究工作,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谈及与学生相处的问题时,黄老师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从学业方面来说是严格的,从生活方面来说是很随和的。在学业上,如果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他们容易随波逐流,我作为他们的导师,这是一种失职,所以自己每周都会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他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业的敦促,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如果学生本身也相当努力,那么经过这三年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将来一定可以有个好前程。”他说道。
由于黄老师结束了学业不久,所以心态上也比较年轻。在忙完自己的事情以后,黄老师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开开玩笑,一起吃饭,一起打篮球。“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这也是黄老师受到众多学生爱戴的原因之一。
l 兢兢业业,回馈家庭
在谈及生活和科研之间的冲突时,黄老师认为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的不好,那肯定是有冲突的,反之,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黄老师平日里需要做很多的事,比如经常开会到很晚时间而自己没空闲时间吃饭等。而他认为忙意味着充实。当讲到家庭时,他感到些许内疚,“通常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家里的事情,基本由我的太太负责。我认为兢兢业业地做好科研工作,这是自己对的家庭的一个最大贡献,才能够更好的支撑家庭,家庭也才会更好地支持我的工作。”
l不浪费每一分钟
在学术上,黄老师可谓是硕果累累。其在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著名期刊杂志和会议上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会议论文获得第十三届国际控制与系统大会杰出论文奖、第三届国际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科学大会和第七届亚洲控制会议最佳理论论文提名奖等。
当记者希望黄老师给同学一些论文写作的好建议时,黄老师显得十分谦逊,并且他的回答也十分直接了当、浅显易懂。“建议说不上,我就跟大家聊聊我的感受吧。第一,就像打仗一样的,你不知道战场在哪里的话,还谈什么打仗呢?写文章做科研就跟打仗一样,需要有人把你带入前沿阵地,投放到第一战场,这就是你导师的任务;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摸索,总之要充分明白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点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被关在这个屋子里,永远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已经有人解决了,所以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显得相当必要,应该精读与自己的问题最为相关的文章。对你们研究生来说,写一篇文章,并不是要求你们建一栋100层的高楼,从打地基开始,然后慢慢的往上修,不需要全部都由你们来做,而是说比如这里有个葫芦,你先照着画一个瓢,做一些小修小补,这也是一个创新,然后再从画瓢到画一个瓷器,变得稍微高贵一点,最后才是自己的完全创新,而这一般要等到博士阶段才能够达到。”
在采访结束时,黄老师以“忙,累,但是也很充实,同时也充满了期待。”总结了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科研工作感受。最后,黄老师希望众多研究生学子们“不浪费每一分钟”!。也正是此句话,伴随黄老师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博士求学生涯,取得了今天的傲人成绩!
【雏鹰学者】个人名片
黄德青,1980年4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精密运动控制、流体动力学分析及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与新加坡教育部、国防部、科学技术与研究局(ASTAR)、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等项目8项。在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期刊杂志和会议上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会议论文获得第十三届国际控制与系统大会杰出论文奖、第三届国际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科学大会和第七届亚洲控制会议最佳理论论文提名奖。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6.01至今,beat365网页版中文官网,教授,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
2013–2016,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
2010–2013,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Research Fellow)
2007–2011,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2002.09–2007.06,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博士
1998.09–2002.06,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数学专业,学士
研究方向
(1) 精密运动控制
(2) 高速列车粘着控制
(3) 燃料电池优化与学习控制
(4) 智能材料
(5) 洁净手术室层流净化智能系统
(6) 外骨骼机器人
beat365网页版中文官网研究生新闻中心 通讯员朱航 李伟 报道刘柳摄影朱琳 钟凯编辑